西甲平台,西甲(中国)

【找矿报国】地质找矿:跋涉在遥远的青藏高原

发表时间:2022-12-16     点击:次     编辑:张冰

地大新闻网讯(记者 陈华文)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第三极”,风景如画,是很多人旅游的目的地。其实,这里还是地学界科研的热门“打卡”地,我校很多地学专家学者,从不同维度研究青藏高原的地质问题。其中,郑有业教授20年前就曾经援藏,从此一头扎进青藏高原找矿研究与实践中,取得丰硕成果。

扎根青藏高原 地质找矿有新突破

郑有业是青藏高原成矿规律与固体矿产勘查评价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他带领的科研团队,面向国家找矿目标,在青藏高原开展铜多金属及稀有、稀散金属等矿产资源的成矿找矿理论和找矿技术方法研究。近年来,他的团队承担过青藏地质找矿专项、国家科技支撑、国家“973”、行业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或省部级重大项目30余项。

郑有业在西藏驱龙斑岩铜矿指导勘查工作

在找矿研究中,针对化探异常评价的多解性与不确定性、找矿弱信息提取、矿床定位预测的理论与技术等找矿领域的国际前沿课题,郑有业研究团队开展科技攻关,重点开展找矿(弱)信息提取、深穿透地气探测、短波红外光谱及矿物地球化学勘查等技术方法研发,用以优选找矿靶区、发现新矿床及定位隐伏矿体。

在多年的西藏地质找矿研究中,郑有业和研究团队提出了快速逼近找矿目标的“协优”成矿预测新理论;提出了基于地质内涵的化探异常识别与评价方法,完善基于短波红外光谱的矿化中心圈定方法等,创建了“驱龙式”铜矿、“朱诺式”铜矿、“扎西康式”锑多金属矿、“查拉普式”金矿等矿床模型,建立了西藏特殊景观区快速—绿色勘查评价的技术方法组合等,在揭示成矿规律、确证新矿带、找矿新类型、发现新矿床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或突破。

郑有业给青海地调局专家介绍团队在柴北缘发现的鱼卡金矿

此外,郑有业带领团队与地勘单位、矿业公司合作,先后发现与评价了我国规模最大的驱龙铜矿、朱诺铜矿、鱼卡金红石矿床等超大型矿床5处,查拉普、蒙亚啊、冲江等大型矿床7处。按近年矿产品平均价格估算,其潜在经济价值可达2万亿元。

在地质找矿研究中,郑有业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参与),教育部、湖北省、西藏自治区等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全国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1项,国家“十年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优秀找矿成果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及专利奖1项。

探索新方法新技术 地质找矿成效明显

众所周知,青藏高原是全球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郑有业研究团队在青藏高原提出的不同成矿理论、勘查模型和找矿技术,用于找矿实践取得重大突破,开创了青藏高原矿产勘查工作新局面,为改变我国铜、锑、金红石等资源分布格局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促进西藏经济发展及边彊稳定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青藏高原地质找矿研究与实践中,有诸多困难需要面对。青藏高原地质工作难度大、工作程度极低、找矿信息很少、且获取极其困难,因此找矿弱信息提取与矿床定位预测一直是难点。郑有业研究团队创新了矿产勘查找矿思路,认为西藏地区的矿产勘查信息并非越多越好,在研究具体勘查地区的控矿因素的基础上,提取与成矿相关的关键(协优)要素,赋予主要矿化信息以客观的地质含义,进而提出“协优”成矿预测理论及化探异常筛选与评价新方法等,将前人化探数据处理与评价分“两步走”变为“一步完成”,大大缩短勘查周期,同时提高找矿效率。

随着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全球对钛资源需求迅猛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国家迫切需要寻找新的钛资源保证其安全稳定供应。而此类矿产的勘查需要大量的野外查证工作,为了取得找矿突破,郑有业团队连续5年工作在青海柴北缘地区,跋山涉水、住帐篷、顶烈日、翻高山、趟险河、涉险滩收集了大量一手野外证据,通过详细的深入研究及槽探、钻探等工作,发现了3处超大型金红石(钛)矿床,得到了中国地质调查等部门的高度认可,为国家新增了一个超大型的金红石资源后备基地,提升了我国钛资源的话语权,进一步保障了我国钛资源供应安全。

锡是我国优势金属,但由于广西、云南等主要锡矿产地工作程度很高,找矿难度大,致使2011—2020“十年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只完成了锡目标任务的28%,是该行动中唯一没有完成目标任务的矿种。因此寻找新的、有潜力的锡资源基地在国家找矿战略中非常重要。

为此,郑有业研究团队在传统勘查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创新应用短波红外光谱、X荧光元素分析、矿物地球化学勘探等新技术,快速圈定热液矿化中心,结合便携式背包钻等,在冈底斯西段新发现了拔隆、打加错、桑莫拉、错丁、扎隆等一批锡多金属矿床,初步形成了一条长约300千米、宽约100千米的锡多金属成矿带,这为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锡多金属找矿工作部署及突破提供了支撑。

拓展找矿研究平台 青年才俊脱颖而出

郑有业带领的研究团队,目前形成以国家急需、企业需求、行业发展和自身成长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与管理模式,先后搭建了金属矿产勘查与评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藏华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西藏自治区战略性矿产绿色勘查与开发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为培养“产学研用”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条件。团队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矿产勘查、开发技术带头人和骨干,目前已累计培养硕士、博士167名,在地质矿产勘查、矿业开发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资源学院青年教师陈鑫曾作为郑有业教授的研究生,曾长期跟随他从事青藏高原地质找矿研究,和他一样走遍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在“行走”中练就了专业本领。“青藏高原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拿出攀登精神,研究中的很多困难和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他说。

郑有业带领学生参加第15届全国矿床会议

地质找矿中,郑有业还培养国际学生。如来自刚果(布)的克劳德,是我国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培养出来的第一名来自非洲的博士,已成长为地勘行业的优秀国际人才,就职于宝钢集团,担任刚果(金)矿业分公司主管,为中非合作努力贡献才干。

郑有业介绍,目前我国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攻坚期,矿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绿色勘查、绿色开发和绿色发展。地质找矿要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理论与技术创新并重,要持续攻克一批找矿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力争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再立新功。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