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甲平台,西甲(中国)

李忆祖校友:用大爱和奉献书写人生

发表时间:2023-01-19     点击:次     编辑:张冰

地大新闻网讯(记者 程晓龙 通讯员 丁苗苗)有这样一位地质科学家,他为人真诚、待人热情,学识渊博,热爱祖国,在校期间就立下地质报国的远大理想,大学毕业后主动加入援疆队伍,扎根新疆60余年,为祖国的找矿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我校1960届地质测量与找矿专业校友李忆祖。退休后,李忆祖开启了义务讲学之路,近20年里为广大中小学生授课861场。李忆祖校友的一生是精彩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激励了一代代人奋勇前行。

“我是中国人”

眼窝深陷、鼻梁挺直、白发微卷,有着淡黄眉毛蓝眼珠的李忆祖,任谁看见都忍不住说他是外国人,但他却操着一口流利的北京话,三句不离儿化音,是生在天津、长在北京的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李忆祖和他的养母

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李忆祖出生在天津的一所教会医院,刚出生就与亲生父母断了音信,但不幸的他却又是幸运的,有一对中国夫妇收养了他,并把他带回了北京,视同己出。

“我这辈子遇到的好人太多了,我是一个幸运的人”,提到养父母,提到童年,李忆祖满是思念和感恩,“那时候养父母对我很好,家里条件也不差,把我当亲儿子养”。虽然外国人的相貌总会为李忆祖带来异样的眼光,甚至是嘲笑,但李忆祖的养父母时常认真地对他说:“你就是中国人”。所以,李忆祖总是充满信心,十分豁然,无论面对谁,他总会发自内心地对其说道:“我和你们一样,是中国人”。李忆祖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学习十分用功,他的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在高中时期就与同学自发学习高等数学,优异的成绩使他成功考入了北京地质学院(西甲平台,西甲(中国)前身)。

立志地质报国

进入大学,李忆祖选择了地质测量与找矿专业,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中,良好的数学底子和勤奋刻苦的学习,加上独特的外貌,他很快引起了系主任杨遵仪教授的注意。一次偶然的机会,系里需要挑选三名学生去其他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杨遵仪教授直接点了李忆祖的名,让他去北京大学数学系进修,尽管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去成,但李忆祖对此记忆深刻。杨遵仪教授是地层古生物学家,李忆祖回忆道:“杨遵仪教授不仅知识渊博,上课也十分风趣和生动,在描述腕足动物的时候经常用手比划它的形态,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腕足动物相关知识也就印象深刻了”。同时,李忆祖参加了学校的摄影班,掌握了野外工作的最佳工具之一。

1959年,实习阶段的李忆祖去了湖南韶山、湘潭、宁乡等地,他的足迹遍布整个湖南,在完成野外作业的同时,他也去了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故居,重温那一段段峥嵘岁月,他的灵魂受到了震撼,精神受到了洗礼,自此,他更加坚定了他的理想——地质报国。

临近毕业,地矿部的领导来到学校,呼吁大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去建设西部,李忆祖听完报告后突然冒出个念头:“我要去新疆”。他放弃了原本被分配在北京的工作,立马连打两次报告,坚决要去新疆,但不少人劝其留在北京,因为李忆祖去了新疆之后他家只剩他养母一人,孤苦伶仃。虽然不舍,但李忆祖的养母十分尊重和赞赏他的举动,支持他去新疆建设祖国。李忆祖就这样怀揣一腔热情,以及对广大世界的好奇,辞别了养母,踏上了去往新疆的列车。然而,多年以后李忆祖才知道,在他离开后不久,他的养母就大病了一场,每提到这事,李忆祖的眼圈总是微红。

扎根边疆六十载

“新疆太美了!实在是太美了”,李忆祖乘坐了5天的火车,终于到达了新疆,他已经在火车上被沿途的风景所深深吸引,对以后的生活充满向往。又经过大巴几个小时的颠簸,到单位报到后,李忆祖被分到新疆煤管局156煤田地质队,主要从事煤矿矿点的调查工作,同时队里将唯一一台照相机交给李忆祖使用。

李忆祖(右)1962年在新疆鄯善底湖考察

虽然李忆祖时常在野外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甚至因为工作需要还会随身携带炸药,各种悬崖峭壁也充满了危险,但李忆祖依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因为旖旎的自然风光让他流连忘返,当地的淳朴民风让他感到温暖,留有很多空白的新疆地质事业也让他充满动力。从阿尔泰山、天山,到昆仑山、冈底斯山,20多年里,李忆祖跑遍了新疆的每个角落,他还曾与同事到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阿里地区普查煤矿,年复一年,新疆的煤矿资料,逐渐拓印在了李忆祖的脑海里,大家都称他为新疆“活地图”,李忆祖也从满腔热血的大学生成长为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地质专家。

李忆祖1972年在西藏阿里门士煤矿工作

1972年,一次意外让李忆祖的右眼严重受伤,流血不止,他被同事送往兰州医学院后,医生简单做了包扎,打了麻药,将他推进手术室,但此刻,李忆祖没有喊疼,甚至和平时一样和人唠嗑,使得手术室凝重的氛围得到了缓解。李忆祖的上级领导得知消息后,立马购买机票将他送回北京接受进一步治疗。但遗憾的是,李忆祖的右眼还是因为这次事故而视物模糊,至今未好。为了照顾李忆祖的生活,李忆祖的妻子特意申请从山西调到了新疆,就这样,他们结束了长达8年的异地生活,一起把家扎在了新疆。

1984年,他调到156队子校、煤炭厅子校(现为乌鲁木齐四十一中)担任校长,期间,他又干起了“老本行”,办地质兴趣班,办地学竞赛。后又调到乌鲁木齐市教育局工作,直至1998年退休。

“闲不下来”的八旬老头

2011年,央视《地理中国》节目组进入新疆拍摄,李忆祖作为常驻新疆的地质学专家无疑是参与录制的合适人选,但已年过七旬、白发苍苍的他令节目组十分担心。“我特别想把一个真实的、美丽的新疆介绍给祖国,介绍给全世界,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在李忆祖的坚持下,他翻山越岭,带领摄制组,走遍新疆的艰险奇美之地——赛里木湖、魔鬼城、火焰山、冰川奇谷……那股一往无前的冲劲儿让所有人都敬佩不已。

在播出的纪录片中,可以看到画面中一位老人从布满碎石的羊肠小道上走过,身边是万丈悬崖,不时有山石滚落;他拄着登山杖一步步下到4000米深的冰川谷底,双脚都已麻木……就这样,人们不仅记住了新疆的美丽,也记住了这个充满魅力的老头儿。

时至今日,年过八旬的李忆祖仍“闲不下来”,他转身又投入了教育事业。他来回四处奔波,不停地为各个学校的学生讲课,内容涵盖了天文、地理、人文等多个方面。“总共861堂课,不少人觉得我是吹牛,怎么可能记得这么清楚”,李忆祖笑着说道:“其实每上完一堂课,我都会记在一个本儿上,要总结,要反思,要了解孩子们喜欢什么,怎样才能让他们喜欢新疆,这是搞地质的人都有的习惯,就像出野外时的所见所思都要记在野簿上,这是传承。”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少年科技讲师团讲师的一员,李忆祖为了上好每一堂课,都下足了功夫,电脑上查资料、做PPT、制作小视频等等,教师的必备科技技能他全都没问题。上课时李忆祖总爱附上自己拍摄的照片,“希望小孩儿能够从中感受到世界之美,世界之大”。

采访最后,李忆祖感慨地说道:“我没有啥特别的地方,那个时代的人都是这样,但这么多年的经历,我觉得,自己还是做了一点事情”。(审稿 陈华文)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