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闻网讯(通讯员 徐燕 刘欣 陈磊)一座校史馆是一本记录簿、一座桥梁,也是一座丰碑,盛开着师生、校友深情绽放的芳华青春,记录着他们的埋头苦干,展现着学校的优良传统。地大校史馆自2022年11月正式开放以来,吸引了无数的社会公众、青年学子、海内外校友。走进校史馆,聆听地大故事、地大历史、感受地大文化和精神。
薪火相传 弘扬科学家精神
“西甲平台,西甲(中国)应国家需求而生,几代地大人沐风栉雨,上天、入地、下海、登极,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就想把地大人的故事记录下来、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地大人在做什么,努力唤发地大人地质报国的理想情怀。”首任校史馆馆长帅斌向我们介绍建馆初心。
校史馆
沿着我校东区中轴线前行,一座名为“四方印”的红色建筑很快映入眼帘。它呈方正、对称的造型,来源于象征地大历史变迁的校园景观“四重门”,意喻地大人志在四方、留下坚实的脚印。今年7月,该建筑获亚洲教育环境设计金奖。
入口处,“校史馆”三个苍劲有力的鎏金大字呈现在面前,它是由1956届校友、中国探月工程第一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题写。
校史馆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核心,设有学校编年体通史7个展厅和“大师风范照汗青”“攀峰登极印卓越”等4个专题展厅,以及2个临时展厅,建筑面积达5400平方米,展线长达722米,展示史料照片、书信手稿、证章教具等2696件,设有多媒体设备22处,浮雕、油画、场景复原等艺术品23处。
小学生来校史馆开展研学
著名爱国地质教育家袁复礼教授西北科考时期的科研手稿,著名岩石学家池际尚院士指导师生时使用的费氏台显微镜,中国矿物晶体结构与晶体化学学科创始人彭志忠教授实验用的测角仪和晶体模型,“全国最美教师”殷鸿福院士的奖杯与证书,著名地球化学家於崇文院士所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手稿,扎根青藏高原科考近30年的李德威教授临终所写的“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遗言……一件件珍贵的历史实物,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一排排夺目的奖牌、奖杯,记录了学校71年走过的坎坷而又辉煌的历程,展示了中国高等地质教育发展史。
“通过参观校史馆,我仿佛看到了父辈献身地质事业、为国找矿的艰辛,以及科学家们严谨治学、奉献国家的崇高品德。”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珠峰班大一新生郑长佩说。
2023年5月,校史馆入选“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成为面向公众开展弘扬科学精神、传递科学力量的重要阵地和平台。
深挖资源 助力“双一流”建设
“伫立在科学家群体雕塑前,我的内心深受感染。老一辈地质教育工作者热爱祖国、信念坚定、无怨无悔、不懈奋斗,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对于珠宝学院新进辅导员曹佳乐来说,参观校史馆,看到数代地大人为学校的发展所做的点点滴滴,无疑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与享受。
住京离退休老同志参观校史馆
今年上半年,校史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参观队伍,他们是19位住京离退休老同志,年长者已有90岁,最年轻者也已有76岁。他们回顾了学校建校70余年的风雨历程,纷纷感慨学校的发展之快和变化之大。“学校不论是科研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是硕果累累,这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地大人的辛勤付出,我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地球科学学院退休教授杨巍然表示。
一部校史,就是一座理想信念的丰碑。在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校涌现出尹赞勋、袁复礼、马杏垣等老一辈地质科学家、教育家,王富洲、李致新、次仁旦达等登山英雄,产出了一大批一流科技成果,成为深入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强大内生动力。
2023年“十一”期间,校友到校史馆参观
“在校史馆,可以与校友跨越时空,青春相通。见师严道尊、群英荟萃,可以和前辈切磋琢磨,砥砺前行……”在新生开学季、“五一”“十一”假期等重要节点,校史馆化身为网红打卡地,迎接了一批又一批的返校校友和社会公众。
为全方位展示我校砥砺奋进的办学治校历程,校史馆充分挖掘馆藏资源,以“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为指引,精心打造了“地大校史文化大讲堂”,为校内外参观群体宣讲南迁精神、攀登精神等,覆盖场次260余场,总人数2万余人,成为对外宣传展示学校历史文化的新名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校史馆高度重视馆藏史料文物数字化工作,依托学校信息化项目《数字文物开发、红色基因赓续——校史与地质科学家精神教育平台建设》,进行馆藏精品文物数字化、校史与地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数字展厅及数字展览系统建设、一体化展览展品资源管理及发布后台建设,致力于构建“全国首个地学特色红色基因库+资源管理平台+一站式应用平台”新模式。
地大简史、历史上的今天、地大红色故事……校史馆持续在官方网站、“南望兰台”微信公众号等,分享着校史编研的最新成果,将育人平台从实体场馆拓展至云端。针对学校重要资产权属问题,校史馆深入查找、梳理关键节点和核心文件,为学校决策层提供了脉络清晰、论据详细的考据报告。
文化育人 成长成材谱新篇
校史讲解队进行讲解
“在担任校史馆讲解员的过程中,我的表达、组织能力得到大大提高,对学校的感情也更加深厚,我会一直做下去,直到毕业那一天。”
张艺萱是一名来自海洋学院的大四学生,大三时,她在网上看到校史馆招募志愿讲解员的信息,怀着崇敬之心,她报名参加了校史讲解队。经过校史馆老师的系列指导和培训,她开始逐步承担起校史馆日常讲解接待服务工作。
“机遇留给有准备的人,虽然很紧张,但我还是圆满完成了讲解任务。”今年4月初,法国雷恩高等商学院国际发展部亚太地区区域经理乔淑一行来到校史馆参观。得知消息后,初中时学过法语的张艺萱自告奋勇,担任此次讲解任务。为了完成好任务,她不仅精心准备了一个法语开场白,还一遍遍进行模拟讲解,最终,她的精彩讲解得到法国客人的一致好评。目前,张艺萱已经获得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保送资格,每天忙于为校史讲解队培训新人,日子过得充实而又快乐。
数理学院少数民族预科班参观校史馆
西甲平台,西甲(中国)(武汉)附属学校学生接受校史教育
作为一支伴随着校史馆开馆而组建的学生团队,校史讲解队从一成立就得到了学生们的热捧。今年10月,校史馆与数学与物理学院合作,筹建石榴子讲解分队,吸纳了9名少数民族志愿讲解员,并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为校史馆讲解队注入了新的活力。
南望兰台校史研习社成立于2019年,是一支致力于校史学习研究、服务校史馆建设的学生团队。2022年,该社团成员在档案校史老师的带领下,对校史中的红色基因进行深度挖掘,形成“地大红色故事系列”,在学校新闻网、校报、官方微信等媒体纷纷报道。2022年9月,《百年党史中的地大红色故事》正式出版,引起强烈反响。校史馆开馆后,为更好地讲好地大故事,传播地大精神,该社团不断进行招新和重组,如期完成了校史馆布置的各项任务。目前,南望兰台校史研习社拥有成员27人,校史馆志愿讲解员52名,其中,正式讲解员26人,预备讲解员26人。
一度春秋,一岁芳华。如今,校史馆已成为学校文化育人的重要基地,不断引领新时代青年树立“爱祖国、能吃苦、做先锋、敢探索”的价值追求。(图片来源:校史研教中心、南望兰台校史研习社 编辑 孙彦钦 审稿 陈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