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甲平台,西甲(中国)

我校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佳绩

发表时间:2023-12-18     点击:次     编辑:张冰

参赛师生在大赛现场赛合影

地大新闻网讯 (通讯员 陈昭颖 余司琪 摄影 靳鑫洲 王艺霖)日前,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在天津大学举行。本次大赛我校共有8个项目从421万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入围决赛,并获银奖4项、铜奖4项,实现了4支队伍进入现场赛、本科生赛道和产业命题赛道项目首次进入现场赛的突破。近三年,我校在这项全国性赛事总决赛上累计获得1金9银13铜。

获奖名单

10-220kV高压设备等电位带电作业机器人

推荐单位:自动化学院

赛道组别:产业命题赛道

项目负责人:贺文朋

指导教师:陈鑫,安剑奇,王向东,王艺霖

“智电行者”团队,揭榜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发布的《10-220kV高压设备等电位带电作业机器人》产业命题。项目团队由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研究生贺文朋和胡宸昱担任主要负责人,历时7年,开发了国内首套人工智能型高压设备等电位带电作业机器人,突破了机器人高压电磁屏蔽、视觉/力觉感知和智能作业装备设计等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实现了机器人系统高压适应性、设备适应性、作业精度、作业效率等方面的全方位提升。项目成果多次受到央视1套,央视13套、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国内权威媒体报道。

地下水清洁卫士:守护地下“生命动脉”保障乡村饮水健康

推荐单位:环境学院

赛道组别: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创意组

项目负责人:韩鹏

指导教师:杜尧,甘义群,王焰新,朱继,陈俊男,赵恩民,史建波,谢先军,王海锋,柴波,严璐,程毅康

“张国旗班”水缘团队在湖北仙桃发现高砷地下水,为解决难题,团队进行了200余天的室内试验,经过300余次的滤芯研制攻关,成功研发出地下水原位注入修复技术和基于铁型改性树脂的地下水砷-铁-硬度联合去除技术。围绕“乡村振兴”主题走进基层,聚焦“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弘扬为解决村民吃水困难而献身的校友张国旗精神,团队依托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全国第一地下水特色学科,带动100余支实践团开展100余场研学,行遍20余省,辐射1万余人。同时带动就业120人,为59个村庄提供了高质量饮水保障,助力10万余人喝上健康水。团队故事被人民网、新华网、中央电视台等30多家权威媒体关注,全网总阅读量超过2000万。

地巡科技——未来地下城市管廊安全监测领航者

推荐单位: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

赛道组别:高教主赛道本科生创意组

项目负责人:陈奕璇

指导教师:程卓,黄田野,吴迪,袁泉,丁钰峰,于晓舟,杜育,陈昭颖,朱明

本项目荣获学校参赛以来首个本科生组全国银奖,团队由电子信息工程系本科生陈奕璇担任负责人,团队涵盖从大二到大四的本科生梯队,历时四年潜心研发,专注于当今城市地下管廊无法完成自动化、智能化并且高度依赖人工的痛点,创新性地将声阵列成像技术运用在智能巡检小车上,并且使用人工智能算法智能识别漏气信号;内置寻路算法模型能够实时进行最佳路径规划保障巡检及时性和安全性。

精“智”入微——多型号微波滤波器智能精密调试设备

推荐单位:自动化学院

赛道组别:高教主赛道研究生创意组

项目负责人:毕乐宇

指导教师:曹卫华,王向东,王艺霖,袁艳

精“智”入微团队由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乐宇、郭琳炜担任主要负责人,交叉融合控制科学、微波通信、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针对多型号滤波器如何实现高效调试问题,提出了“图像识别提取特征,虚实映射优化求解,精准控制调试实体”一体的智能精密调试解决方案,促进微波通信核心基础零部件智能制造,推动相关企业生产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

此次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由教育部等12个部委会同天津市人民政府主办,天津大学承办。大赛坚持“我敢闯我会创”的赛事主题,围绕“更中国、更国际、更教育、更全面、更创新、更协同”的总目标,深入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着力培养敢闯会创的有为人才。今年共有来自国内外151个国家和地区、5296所学校的421万个项目、1709万人次报名参赛,1260个优秀项目在天津大学参加决赛阶段现场比赛。

大赛出征仪式师生合影

近年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和展示自己的平台,我校由此逐步形成了由本科生院牵头、研究生院、科学技术发展院、校友与社会合作处、国际教育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六部门联合办赛的组织机制。

自去年10月启动项目遴选工作至今年3月启动大赛备赛以来,我校召开了大赛启动会,专题研讨、部署校赛等各项工作,将大赛的项目培育与双创课程教学的实施相结合、与“国创计划”的实施相结合;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实施与《社会调查》思政实践课程的实施相结合;开展“星火燎原”创客赋能计划系列训练营活动,全年累计举办线上线下项目辅导近100场次。

本届大赛我校共有2244个项目参赛,总参与人数达到10137人次,均创历史新高,基本实现学院、学生类型全覆盖,赛事规模及影响力不断提高。校赛产生一等奖20个,推荐进入省赛的项目达到82项,最终有24个项目获奖。(编辑 孙彦钦 审稿 陈华文)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