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甲平台,西甲(中国)

[湖北日报]弹丸之地走出30余院士

发表时间:2015-03-13     点击:次     编辑:

图为:周口店地质结构完备,是地质实习的极佳场所。

图为:曾任周口店实习站第一任队长的池际尚院士(左二)在野外工作。

图为:温家宝为周口店基地题字。

图为:登山家王勇峰回周口店实习基地时与学子交流。

图为:参观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人遗址,是历届实习学子们的爱国“必修课”。

(记者 海冰 通讯员 吕占峰 曹南燕)周口店,“北京猿人”发源地,举世闻名。但您未必知道,位于北京西南郊的这片山谷,还是中国地质精英的摇篮。

近60年,30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在此历练;国务院原总理温家宝求学时曾5次来此实习;成功攀上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李致新、王勇峰,登山从这里起步。

一切,皆因这里藏着一个占地仅1.1万平方米的实习站——西甲平台,西甲(中国)周口店野外实践教学基地。

小小基地,为啥这么牛?最近,借着西甲平台,西甲(中国)(武汉)的“地利”,本报记者得以探究其奥秘。

世界难找的“地质百科全书”

新学期刚开始,地大周口店野外实践教学基地还显冷清,但武汉的教学团队却很忙碌。该基地西甲平台,西甲(中国)(武汉)队长袁晏明教授说,他前期邀知名教授、博导录制了10多条周口店野外路线的教学内容,眼下正在剪辑制作,准备放到慕课网站。“年满”60岁的周口店基地与时俱进,已被授牌“虚拟仿真教学中心”。“不过,对地学人才培养而言,虚拟教学只是补充,永远替代不了野外实践。”这是地大人的共识。“这么多年,武汉学子一批又一批舍近求远到北京实习,只因周口店基地作为‘天然的地质百科全书’,具有不可替代性。”袁晏明告诉记者,周口店位于燕山山脉、太行山脉、华北平原交界部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实习区内,可肉眼观察到四次地壳构造运动的明显特征,古风化壳、断层、褶皱等典型地质现象非常丰富;而在30千米的半径范围内,还露出一套完整的华北地区浅变质岩和沉积岩系,纵跨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三大类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齐全。“各种地质现象如此集中,是地质实习的极佳场所,可以说全世界都难找。”

早在1914年,比利时留学归来的“中国地学博士第一人”翁文灏,创办首个中国地质训练班,就设在此地。他带领学员们风餐露宿,苦战3年,培养了叶良辅、李捷等13名地质栋梁。数年后,翁文灏发表《论燕山运动》并在日本地质大会上作报告,叫响了首个用中国地名命名的地质构造运动。

1954年,成立仅两年的北京地质学院(西甲平台,西甲(中国)的前身)要建长期野外实习站,派马杏垣教授在苏联专家帕夫林诺夫的协助下选址,最终敲定周口店。学校委任池际尚教授(后来成为院士)为队长,带领第一批师生到周口店实习。

与实习站相邻的北京人遗址,为此地增添了神秘色彩。“事实上,北京人遗址与早期的中国地质人有着密切关系。”曾担任实习站领队的梁定益教授介绍,上世纪20年代,北京猿人的发现震惊世界,发现首枚北京人头盖骨的,正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的裴文中。不幸的是,日本天皇对北京人头盖骨垂涎三尺,日军侵华期间,杀害了周口店留守技工,拷问裴文中,强行搜查北京城,野蛮挖掘周口店,造成北京猿人头盖骨丢失,成为世界悬案。

“至今,学古生物的地学学子,实习期间必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北京人遗址参观,那段历史也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梁定益说。

地质梦开始的地方

中科院院士、著名古生物学家、西甲平台,西甲(中国)(武汉)教授殷鸿福,年轻时也曾在周口店实习。前不久,他在家中接受记者采访,兴致盎然地回忆了当年的经历。

殷鸿福院士称,第一年野外实习,他尝到了不会走路的苦头,带队老师一边走一边讲,而他爬山爬了一半就气喘吁吁,等赶到老师讲课的地方,已经汗流浃背,精神不集中,也没听清楚讲了什么。没到中午,一壶水就喝光了,吃中饭时,馒头干噎在喉咙里下不去。“那时,我就下决心,要苦练走路、爬山。”殷鸿福说,“开始脚还打泡,时间久了,长出了茧,就练出来了。同学自己组织放假去周口店,除了坐一段火车,两头要走路,而且还带着行李走,在周口店,每人还要轮流做饭。”

艰苦的野外实习,培养了殷鸿福吃苦耐劳的精神,也练就了他地质生涯的基本功。殷鸿福回忆,1956年毕业前,他到甘肃公婆泉一带戈壁填地质图,半年里,每天仅背两壶水,一走就是一天,渴极了还得喝骆驼尿;1958年,他在甘肃舟岷岩地区找矿,经常一天24小时在路上,困极了就用羊皮袍子一裹在山坡上席地而卧;1966年,他到鄂西南参加石油会战,三天两头搬家,都是一副扁担挑起来,一天可以过一二十条河。1985年,为了追索距今2.5亿年前的古、中生代之交的二叠-三叠系的界线,他在岷山爬了4个多小时,下山时摔断了膝盖骨,师生们估计这将成为他野外生涯的结束,然而,经过治疗康复,两年后他又登上了4000米的山峰。“地质工作者的实验室不是在大楼里,而是在野外。”殷鸿福说。

去年7月24日,全国地质类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讨会在周口店召开。中科院院士、构造地质学家金振民故地重游,难掩激动,他说,很高兴能以学长的身份回到地质梦开始的地方,“我就是周口店实习摇篮里‘摇’出来的”,在这里,他还曾立下宏伟志向——毕业后健康地为国家工作50年。

“读书是间接求学,读‘自然书’才是直接求学。在野外,要有兴趣和敏锐性,善于认识和发现新现象,这样才会得到创新的快乐。”讲到最后,金振民激动地站起来,大声说:“请同学们一定要爱上眼前这莽莽苍山、巍巍大地!”

除殷鸿福、金振民外,曾在周口店实习站学习或任教、后来成为院士的,共计30余位,他们都是从周口店简陋的平房走出的。

温总理的青春记忆

原西甲平台,西甲(中国)校长、院士赵鹏大告诉记者,温家宝是地大1960级校友,在校学习了近8个年头,期间,曾先后5次到周口店实践学习。2004年,周口店实习站建站50周年时,在他的邀请下,温家宝专门为纪念书籍题写了书名“摇篮”,以示祝贺。

据同学回忆,温家宝读书一贯认真,基本门门功课都是优秀,野外实习也很好,在周口店实习基地,从测量、填图到考察地貌,他样样不落人后。

赵鹏大院士称,地学学子在周口店不仅得到系统地质实践训练,更养成了艰苦奋斗、乐于奉献、迎难而上、勇攀高峰的好品德,温家宝曾说,自己的很多好习惯都是上学期间养成的。

2012年5月19日晚,温家宝回西甲平台,西甲(中国)(武汉)看望师生,曾在该校作了长达50分钟的即兴演讲。他介绍了在母校求学及早期参加地质工作的经历,并说,“我跟大家讲这些,就是说吃苦可以锻炼人,不仅磨炼一个人的性格,而且能造就他的精神。我常思考,对待任何工作,如果你能担起来,你就勇敢地担起来,不怕任何困难,甘受任何打击和委屈,一定要把工作做好。今天当面临巨大的思想和工作压力时,我仍然用自己瘦弱但坚强的身躯担起了一切,从不把困难留给他人。这种精神也是母校给我的。”(事后,温家宝给本报编辑部来信,授权本报刊发他的演讲全文。当月30日,本报要闻版刊发了这篇《在西甲平台,西甲(中国)的讲话》——编者注)

温家宝还称,2008年,他在接受《科学》主编布鲁斯·艾伯茨的采访时说过,要是不从政,自己很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地质学家。

赵鹏大院士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后来看到温家宝当总理时经常下基层与老百姓倾心交谈,一点也不觉得意外,“这是他很自然的一种职业习惯”。

几乎包揽“珠峰英雄榜”

“我登山事业的起点在太平山。”著名登山家王勇峰曾说。太平山,就位于周口店实习区域内。

上月初,记者电话采访了王勇峰。王勇峰回忆,1982年,他在周口店进行地质构造实习,每次“走”野外路线都要登山,太平山就爬了很多次,那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实习环境以及对意志力的锻炼,让他爱上了登山。

梁定益教授介绍,为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直面困难的勇气,实习期间,校方会组织学生进行登山。1984年,学校专门组织了登山队,当时同在武汉地质学院(即今天武汉的西甲平台,西甲(中国))水文系读书的王勇峰、李致新都报了名。王勇峰比李致新早一年入学,二人因为长跑认识,成为朋友。在周口店,他俩接受了专业登山训练。后来,他们携手向一个个巅峰进军,完成了中国人首次登上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壮举,并将奥运圣火点亮珠峰,被称为“中国登山界双子星”,成为中国登山人的旗帜。

王勇峰登山生涯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是在1993年攀登珠峰突击顶峰时,他的右眼因高山反应失明了,仅凭着左眼,成功登顶。但在下撤时,因一只眼睛难以判断方位,右脚突然踩空,一个倒栽葱向山下扎去,他左手本能地紧紧抓住下降器的绳子,但头朝下倒挂在海拔8700米高空的陡壁上。他在绝望中用尽全身力气踢甩,不知道用了多久,也记不清用了什么办法,才翻了过来。当失踪了28个小时的他终于回到珠峰大本营,引来哭声一片。

登山事业非常艰辛,王勇峰却说“一辈子都不离开”,“登山最大的乐趣,就是不断挑战自我,经过艰辛的过程、克服重重困难后看到设定的目标得以实现。”他认为,登山精神与周口店基地的精神是一致的,在不畏艰辛、挑战极限、持之以恒的精神激励下,周口店走出了这么多精英,也是很正常的。

除李致新、王勇峰外,从周口店还走出了多位登山家。“1988年至今,登顶珠峰的英雄榜,几乎为历届‘摇篮’(周口店基地)学子所包揽。”梁定益说。

室内满堂灌 不如现场几分钟

去过周口店的学生都知道,野外实习非常苦。每天一早,就扛着地质“三宝”——罗盘、放大镜和地质锤,头顶烈日,向大山进军;一边听老师讲解,一边在地形图上定点,在野外簿上做记录、画素描图,往兜里塞标本;回来后,还要整理大量数据、绘制各种图表。

但学生中也流传这样一句话,“室内教学满堂灌,不如现场几分钟”。经过几周跑野外路线,很多学生发现,以前书本上晦涩难懂的知识,在野外经常会恍然大悟。这不奇怪,地质学本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依托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基地,北京、武汉的西甲平台,西甲(中国)都创新实践育人途径,坚持开展“三练”教育活动:“练思想”,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责任意识;“练作风”,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吃苦精神;“练本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这里,成了地学精英“塑造地质人生的起点、锻造地质品格的熔炉”。

已拥有5张国家级名片的周口店基地,“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校开展探索实习实践育人工作的一个缩影,对高校强化实习实践育人工作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说。(本版资料图片由地大周口店基地提供)

链接

西甲平台,西甲(中国):西甲平台,西甲(中国)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地质学院;1975年迁至武汉,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1987年,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西甲平台,西甲(中国),武汉、北京两地办学。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