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甲平台,西甲(中国)

岭肚“水神”的精神传奇

发表时间:2014-10-31     点击:次     编辑:

(记者庞伟红)在广西玉林福棉区成均镇,提起陈国南这个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们都叫他“水神”。

他是我校地质勘探专业62届毕业生,却过了近40年的农耕生活。他仅凭一个简陋的指北针便能洞悉地下暗河走向,准确找出打井位置,凭着一张嘴便能判断品尝出水质好坏,他以年均2500口井的速度为当地探查水源7万多个,却从不收取钱财。他独居于一个破旧的土砖房内,对自己的物质生活近乎苛刻,却将绝大部分的退休金用于资助贫困者,每月仅留下100多元用于基本生活。

他是成均镇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未来,他将继续续写他的传奇。

出身贫寒 从艰难困苦中走来

10月24日,历经两天曲折的路程,记者终于找到了陈国南的家。那是一栋父母传下来的农村旧宅,土砖砌成,一个厨房,一间堂屋和几间杂物间,相对于布满灰尘的几间杂物间,厨房干净得令人发指。陪同一起到来的成均镇副镇长陈冰告诉记者,陈老特别爱干净,只是前些天在亲人的多次劝说和乡亲们的帮助下,将这栋几近坍塌的旧宅进行了翻修,房子还未完全收拾干净。

1935年7月10日凌晨,陈国南出生于成均镇岭肚村的这栋农家老宅,家中兄弟姐妹众多,给他带来玩伴的同时,也给了他一次灭顶之灾。父母因农活繁重且兄弟姐妹众多无暇顾及,将还年幼的他关在家中,下地回视,在茅坑里发现了气息微弱的他,“所幸我生命顽强,有了这第二次生命,父母也对我更加疼爱”。

幼年开始,他跟随饱读诗书的祖父学习,以地当纸、以炭为笔,学“人之初,性本善”,“我2岁下地,5岁插秧田,6岁采草药,8岁使牛耕,我很笨,但从小就有一点不服气,是勤奋让一切发生了改变”。因为有祖父的悉心教导,陈国南小学连跳三级,直接上了当地初中、高中,因为家境贫寒,他常年以薯干度日。

命运起伏 在沉淀后回归宁静

1956年,22岁的陈国南从玉林高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地质学院的地质勘探系,开始了他6年的大学生涯,历任班长、排长、学生会宣传部长、副主席、主席。让他印象最深的大学记忆发生在1958年的秋冬,以他为队长的小分队马不停蹄得回旋在甘肃兰州-天水-陇西-舟曲-岷县一带探矿、找矿、选矿。喝碗酸粮糊,翻越九重山,在天水苦熬七天七夜不休,在寒风刺骨的岷山不眠,在泥泞打滑的山路上,在雪花纷飞、满载货物的运输车顶上连续摇晃颠簸几天几夜的险境里,他几乎去掉了半条命。“所有的一切锤炼着我的品性”。

1962年毕业后,因各方面表现突出留校任教。两年后,国家从各名校挑选精英开设海洋勘探系,品行兼优的他被选中,即将赴苏联留学深造,美好的人生画卷在他面前徐徐展开。

岂料时局突变,中苏交恶,再加上海防形势紧张,陈国南的留学之路被截断,海洋系的成立也就此搁置。不久后他便被调到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探研究院,在接下来的文革中,他被扣上了“走资派”“反革命”“技术权威”的罪名,在没完没了的批斗和检讨书中度过了他漫长而痛苦的10年,他“吃透了人间的苦头”。

1975年7月平反后,他心力交瘁,在回北京、留院和回家的三个选择中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回乡务农。从那之后,陈国南在岭肚村过着宁静的农耕生活,闲时利用丰富的地质知识帮人义务看井,声名远播。

义务看井 “水神”之称家喻户晓

这口井再挖差不多30米会出水”,到达岭肚村的第二日大早,在邻镇樟木镇负责钻井的钻井队便找上了门,原来,前几日几户村民自建房屋,准备在自家门前钻井,钻到近75米深依然不见水,只好请陈老出马。陈国南走近正在工作的钻井仪器,拿起已经钻出的岩芯左瞅瞅右看看,便说,“不用再找其他位置,这口井再挖30米会出水”。果不其然,在钻到102米深的时候,井底的水喷涌而出,村民们欢呼雀跃,啧啧称奇。

见到陈老这门神奇本领,临近几家正在修房屋的屋主也想请陈老去看看,陈老欣然应允。只见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一层一层打开后拿出一个罗盘,很快就找到一处打井点,让屋主用棍子做上标记。记者一路跟随陈老,仅半天时间便看了4口井,地点横跨四镇。陈国南十分了解当地的地质构造,根据地形、地质、地貌和以往数十年的看井经验,他能很快定好打井的位置,而且他看井的准确率从以前的90%上升到了98%。陈国南告诉记者,他大概每年看井达到2500多个。

陈国南给人看井从不收取任何费用,最多只在村民家喝口水,喝碗粥,碰到家里特别贫穷的,陈国南还要给人家带块肉。他说,单位已经给了他一份工资,他不能再拿村民的钱。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他给人看井的交通工具从步行、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现年81岁高龄的陈国南骑着摩托车精神奕奕,仿如年轻后生般走村串户,不惧烈日,不怕风雪,跋山涉水,足迹遍布广西甚至全国。

陈国南的侄子陈锋十分担心陈国南的身体,“越来越多的媒体报道,找叔叔看井的人越来越多,他从不懂得拒绝,每天的工作量越来越大,电话络绎不绝,早上出门,晚上很晚才能回来。两年前帮人看井还出过车祸,车主死了,叔叔捡回了一条命,还有一次请他看井的人用小车接了去,却不把他送回来,他走到天黑才回,但这些从来没能浇灭他的热情”。

散财助学 只想让更多人有本事

1979年开始,陈国南所在单位山东地质矿产勘探局开始每月给他发放生活费,可工资一下来,他就几乎身无分文。每月月初,陈国南会去一趟镇上的邮局,给几名家庭困难的学生汇款,自己只留下基本的生活开销。

陈国南的助学行动始于1979年,当时亲人的孩子因穷读不起书,他就出钱相助,后来村里读不起书的家庭也陆续上门求助,慢慢地他的帮扶范围由本村拓展至周边村,他看井的时候还会特意咨询谁家有困难。陈国南有记录日常生活的习惯,他的每一笔捐助都会留下一张清单,到如今已有厚厚的一沓。“我自己是贫苦家庭出身,深知读书的不易,我只是希望让更多的人有本事,有饭吃,这样的社会才更好”。

陈国南对别人大方,对自己却异常苛刻,他到现在依然住着父母留下来的老宅,家里一台旧电视是唯一的现代物品。老屋里有一个近3米的小阁楼,无门,仅靠一把可移动的木梯进出,这是陈国南的卧室。记者小心翼翼地尝试着爬上了这个木梯,一路战战兢兢,等到达“洞口”,记者发现内部十分狭窄,两条高木凳架上数块木板搭成的简易床铺,吊着洗得发黄发黑的棉纱蚊帐,地板上堆着几摞旧书和数十年来的所有手稿,甚至还能翻出1967年的《中国青年报》。

陈国南说,因为白天十分繁忙,他只能将自己的记录工作放在晚上,他希望将自己的经验记录成册,给后世留下一笔财富,再造福人民。

据记者了解,尽管身居山村,但陈国南一直通过堂屋里的旧电视机关注外界信息。2008年5月,他从电视得知北方大旱,不远千里北上探水,20多天里,差不多跑遍了北京市周边8个县市,探到水井20余口,解了当地的燃眉之急。

对于陈国南,所看所感所想,唯钦佩二字而已。

记者手记:历史很残酷 但庆幸现实给了他美好

陈国南穿着异常朴素,一件洗得发皱的军绿外套,一双磨损十分严重的解放鞋,家里也没有一件像样的衣物。他数次提起“艰苦朴素”四个字,这种精神已深深地扎在了他心上。

他深爱着他的母校,不然从来不收任何东西的他不会收下学校送过去的地质包、罗盘和校徽,从接过校徽的第一刻起到数日后记者离开,他别在胸口的校徽就一直没有摘下过。

他和记者聊他的水滔滔不绝,谈他找水的经验,忧虑目前严重的水污染,却只字不提自己的付出和奉献,在他的世界里,水是他的全部,好像他所做的一切付出都是理所当然,他只是单纯地想让更多人有饭吃。

他是村民眼中的“怪人”,当初任何一个选择都可以过更好的生活,但他偏偏选择回乡做农民,明明有一份温暖的爱情,却为了不连累他人狠心割弃,将所有苦痛一辈子藏在了心里,孤独到老。

现在陈国南每天都很忙,不仅忙着看井,还要忙着主持“公义”。镇上、村里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找他准错不了,他说的话谁都信,他的无私让镇上的人都敬佩。

和他闲聊的过程中,他数度落泪,他怀念逝去的亲人,感叹自己苦命的身世,也感恩目前的生活。

历史很残酷,但庆幸现实是美好的,陈国南这辈子历经波折,却用自己的执着唤回了全世界的认可,找回了自己的价值。

(转自地大之声)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