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甲平台,西甲(中国)

地学院制度改革动真格

发表时间:2014-05-22     点击:次     编辑:

(记者庞伟红)2014年是地学院推进试点改革的制度建设年,小班授课、国际化办学、教师优化转岗、打造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后备高层次年轻人才培养、推进教授治院……一系列举措在学院掀起巨大涟漪。

“我们是动真格的,不是说说而已”,地学院院长刘勇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学院在不断创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和内部治理的体制机制,“制定制度需要智慧,捍卫制度则需要决心和勇气”。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小班化推进教学方式变革

“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多了,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现在就读地质学专业的大二学生周弘毅说。几个月前,地学院开始大幅度推行教育教学改革,小班化是其中重要一环,以往四个班的大课变成了两个班甚至一个班的小课,让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不少。

“小班化不是简单的从四个班、三个班变成一个班,它让教学方式的变革成为可能”,地学院党委书记王甫说,学生在课堂内所平均占有的时间成倍增加,做presentation,小组讨论、读书报告、辩论课,课堂内容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化被动为主动,来质疑、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以及动手实践。“现在的小班化教学规模还不大,我们的目标是在2-3年内达到80%”。

让周弘毅感到明显变化的还有一堂双语构造学课程,法国外教深入课堂和学生交流,让他们接触国外的构造学前沿,“就像在电脑上看的国外大学公开课一样”。

周弘毅说的是地学院另一项人才培养改革举措—打造国际化育人体系。王甫认为,国际化是推进地学院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为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氛围,地学院计划每年拿出200万经费,与新东方等几家培训机构展开合作,实施过级选修政策,为学生出国创造基础条件。“学院正在设计一整套完整的国际育人方案,资助学生开展国际实习、学术交流、短期留学,加大聘请外教的力度,实施双语教学,不断提高学院国家化办学能力。”

根据制度设计,主讲教师制、本科生导师制、学术报告制、听课制等一系列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政策在陆续实施。

改革教师管理机制

优化转岗激发教师活力

教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推进试点改革的过程中,地学院正尝试努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实际上,地学院作为以基础研究为己任的理学院,也存在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博士毕业8年以上依然还只是个讲师。为了提高教师创新能力与执教水平,做到人尽其才,避免“温水煮青蛙”、吃大锅饭等情况的出现,地学院启动了师资队伍优化转岗、后备高层次年轻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团队、科研团队打造计划,同时与新晋教师签订非升即走或转的合同。

在推进教师优化转岗的制度设计中,地学院把专任教师岗位分为三个系列:教学科研系列、纯教学系列、实验教学系列,不同系列的考核指标不同,各有侧重,目的都是通过加压提高教师创新能力与执教水平。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科研能力情况和明年聘期考核情况,自愿申报系列。

据了解,目前已有6名教师由教学科研系列转为教学系列,这些教师的教学任务从每年的几十讲课学时增加到每年的220个讲课学时。“设定这三个系列,应该只是一个过渡”,刘勇胜和王甫在谈及优化转岗制度时都如此说。

为了既发挥集体作战的优势,又能为个体发展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学院建立了团队考核模式,对教师的科研考核采取团队年度成果汇报和个人聘期岗位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每四年对各科研团队进行一次考核,决定该团队是否延续或重组。刘勇胜认为,学院引导老师抱团研究,为青年学者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四年一考核的制度鼓励老师十年磨一剑,出高水平成果”。

改革内部治理机构

教授治院促进民主管理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是地学院改革的重点之一。自去年开始,地学院开始探索实行教授治学、教授治院的工作机制,激发办学活力,探索民主管理。

“学院行政主导过多,对学院的发展不是一件好事。”王甫认为,大学是教学科研的生命体,以培养人才、研究科学问题为己任,其功能决定了大学的主体是教师,应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探寻合理的制度设计,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办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得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相得益彰,学院才能健康发展。

地学院的教授委员会,目前拥有17名教授成员,四年更换一次。从人才引进、教授晋升、课程设置等,学院学术权力都掌握在他们手中。他们将专司一职:维护学术的良心。“在学术事务上,专业评判团队更能进行准确地判断,而不是光看提交上来的材料的数量”,刘勇胜说。

“在推进学院的快速健康发展过程中,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要谋划未来5年甚至10年的人才储备、学科方向是否准确,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是否科学”,刘勇胜对学院的改革抱有期望,但并不盲目,“学院立院在制度,但制度好坏与否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王甫十分推崇香港大学校长程介明曾说过的一句话:最好的制度是写不出来的。他认为,所有的制度都有缺陷,靠死的制度去约束人的行为,这本身就是一个笑话,“这个缺陷需要教师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去弥补,我们的制度需要更加强大的大学精神做支撑”。

(转自地大之声)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