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甲平台,西甲(中国)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西甲平台,西甲(中国)校长谈校歌:传唱70年,激励一代代师生“为国找矿”

发表时间:2022-10-13     点击:次     编辑:程晓龙

校长王焰新接受《跟着书记/校长唱校歌》栏目专访。

今年是西甲平台,西甲(中国)(武汉)70周年校庆,而校歌《勘探队员之歌》也整整传唱70年。这首《勘探队员之歌》被带到山峦、旷野、沙漠、深海,只要有地大人,就有这首歌。10月12日,长江日报《跟着书记/校长唱校歌》系列报道首期发布,报道组专访了王焰新院士,请他讲述地大校歌的故事以及他和校歌的不解之缘。


西甲平台,西甲(中国)(武汉)。 记者高勇 摄

长江日报:您第一次听到《勘探队员之歌》,是什么情景?有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说这首歌具有鲜明的红色气质?

王焰新:第一次听《勘探队员之歌》,是1992年在地大40周年校庆大会上,当时我博士留校工作刚刚两年。它曲调强劲、情绪高昂、充满力量。这首歌的诞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可以说是先有了国家的地质事业,先有了地质高等教育,才有了《勘探队员之歌》在祖国各地的传唱。

20世纪50年代,在毛主席“开发矿业”的号召下,无数热血青年都把“为祖国寻找宝藏”作为人生的理想。1952年,国家进行院系大调整,西甲平台,西甲(中国)应运而生,这是一所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著名大学的地质系(科)合并而成的知名大学。也正是在1952年,《勘探队之歌》由佟志贤、晓河创作了出来。

1963年,北京地质学院公演了《年青的一代》话剧,引起了西甲平台,西甲(中国)师生们的喜爱,尤其是《勘探队之歌》作为主题曲,一批又一批地大人不断投身“为国找矿”。1990年6月19日,学校第九次校务会议决定,将《勘探队之歌》更名为《勘探队员之歌》,并作为西甲平台,西甲(中国)代校歌。

“光荣在于奉献”“献身地质事业无上光荣”。这首《勘探队员之歌》激励着我们战严寒,斗酷暑,风餐露宿,四海为家,为祖国的地勘事业献出了青春和热血。每当听到这首歌,无数地大人心中总会升起无名的触动,眼前就会浮现地质工作者攀援在崇山峻岭间,穿行在大河峡谷中的画面。它真实地描绘了我们的生活、工作与环境,抒发了我们的情怀、意志和执着的追求,激励了几代地质工作者为祖国的建设而光荣献身。


长江日报:《勘探队员之歌》在词曲创作上有什么鲜明特色?

王焰新:地质工作是非常艰苦的行业。地质工作的“苦”与“乐”是相对的,取决于每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勘探队员之歌》正是鼓舞一代人艰苦奋斗的歌曲,曲调强劲,充满着乐观和不畏险阻的气概,是我们地质人的骄傲!

从旋律来看,《勘探队员之歌》的旋律采用明朗宽广的五声调式,辽阔、开朗,饱含着激情。旋律线多向上跳进,而后环绕式下行,赋予浓烈的民族风格的同时,又使音乐情绪向上发展,使这首歌曲坚强有力而富有激情。

从节奏来看,四四拍近似进行曲的风格,多采用短句短音,曲调短促有力,使得作品节奏清晰,强弱分明,大大加强了歌词的力度,给人以一字千钧之感。虽然《勘探队员之歌》大多采取一字一音的手法,但每一音符的时值安排上,曲作者有张有弛松紧有致地匠心独运,具备极佳的艺术效果。

从结构上来看,它的二段体结构A段写景B段抒情。A段的三次陈述描述了不同野外工作场景,而B段则表达了不畏艰难,奋勇直前的决心。曲调先优美抒情,后高亢嘹亮,充满了正能量。

从歌词内容来看,它的格局宏大,意境优美。一方面体现了地质工作者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又体现了怀揣梦想,砥砺前行的浪漫主义精神。有激情、有梦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长江日报:我们听说,对于地大人来说,这首歌就像一个精神标志,无论在世界何地,只要听到这首歌,地大人就能“认出彼此”。他们开心的时候唱,在野外作业的时候唱,在重大的演出舞台上也会唱,为什么大家这么喜欢这首歌?它所表达的精神内核是什么?

王焰新:《勘探队员之歌》是刻在地大人骨子里的歌。斗志昂扬的歌声,不仅唱出了地大人对地质勘探事业的执着,也唱出了校训“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精神内核。

为了祖国的基础建设,父辈们唱着这首歌,从大城市奔赴祖国的边远山区,开展了极其艰苦的地质普查和勘探找矿,没路自己开路,没水自己打井,没房子自己盖草房,逢山过山,逢水过河,生活和工作的艰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是他们硬是在深山老林之中找出了祖国最需要的地下宝藏。即便是如今,条件有所改善,但很多地质学专业的学生,第一课上的是野外生存,如何在荒山野岭生火、找吃的,如何打绳结,如何自救。他们直面自然,会遇到很多挑战,甚至是危险。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这首歌唱出了地质人内心的情怀,写出了我们在野外工作的艰难,以及内心不灭的、对事业的热爱。

同时,这首歌贯穿每个地大人的校园生活。新生录取通知书背后,印着校歌曲谱。学校院士长廊里的石碑上,也刻着这首歌的歌词。每一位地大人,入学时会学,毕业时会合唱。几乎在所有校内的重要场合,师生们都会唱起这首歌。2008年,地大艺术团到美国演出,在肯尼迪机场候机时,成员们即兴唱起了《勘探队员之歌》。一曲唱罢,现场有几个旅客都上前询问,是不是地大的学生。

大家对这首歌,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记忆与情感,它承载着无数人的青春。无论何时何地,当歌声响起,就能让我们有力量,受鼓舞。《勘探队员之歌》早已不是一首简单的歌,它是我们地大人的精神标识,是刻在心里的烙印。


长江日报:这首歌讲述的是勘探队员在为祖国找矿产资源的故事,随着我们地大的发展,如今已是“上天入地下海登极”。这首歌传唱至今,变与不变在哪儿?

王焰新:这些年来,秉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学校已建设成为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高水平大学。随着这些年的发展,西甲平台,西甲(中国)的师生们走遍全球各地,他们“上天入地下海登极”,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也把《勘探队员之歌》唱遍全球。

这些年来,西甲平台,西甲(中国)师生们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坚持弘扬“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着力解决区域、行业乃至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2019年,学校印发《美丽中国 宜居地球:迈向2030》研究型大学建设战略规划,提出要着力建设“地球+”“资源+”“绿色+”“智能+”“治理+”五大学科群,提振“基础+”学科群建设水平,优化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导,各学科共生共荣、交叉融合的学科生态,推动共创美丽中国、共建宜居地球。

“上天”,就是发展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技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1956届校友欧阳自远院士,从研究0.5克重的“阿波罗”号带回的月球岩石样品开始开启我国的“嫦娥工程”;肖龙教授是嫦娥五号钻取子系统飞控专家组成员,参与了嫦娥五号取土作业的两项关键任务——模拟月壤和采样点地质地貌地图绘制,见证了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及嫦娥五号的现场发射。汪再聪等4位教师获得月壤样本开展科学研究。仰望浩瀚的星空,有三颗闪耀的小行星,就是以地大人命名——欧阳自远星、马永生星、张弥曼星。

“入地”,就是深地探测,探测地球内部物质成分、结构及其规律。殷鸿福院士主持完成的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科研成果,创造了我国地质学可载入史册的突破性进展。松科二井工程现场总指挥、我校探矿工程专业研究生张金昌,我校乌效鸣、胡郁乐等教授参与见证全球首个钻穿白垩系的科学钻井顺利完工。该钻井被誉为“伸向地球内部的望远镜”。

“下海”,就是大力发展海洋科学,服务国家的海洋事业。1986届校友李金发,1988届校友、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指挥部指挥长叶建良作为重要参与者见证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改写整个世界能源利用格局。2016年8月,学校正式组建海洋学院,为“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实施贡献智慧和力量。

“登极”,就是开展极地以及第三极青藏高原科学研究考察。历时1756天,总行程12万余公里,地大师生完成“7+2”科考壮举,登上世界七大洲的顶峰,徒步北、南两极极点。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活动,12名校友、师生参与其中。2022年4月30日,我校教授陈刚与其儿子陈李昊,成功登上海拔8848.86米的珠穆朗玛峰。父子携手站上地球之巅,为学校70周年校庆献礼。

沿着地大人的科考足迹,这首歌也被他们带到了山峦、旷野、沙漠、深海,只要有地大人,就有这首歌。我们地大人的科研项目越来越丰富,工作领域拓宽了,就像这首校歌,内涵丰富了,但情感是永恒的,那就是为国家发展做贡献。

长江日报:今年即将迎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是西甲平台,西甲(中国)70周年校庆,恰逢国家又组织了“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地大将要如何唱好新时代《勘探队员之歌》?

王焰新:建校70年来,《勘探队员之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地大人,长期在野外艰苦的环境中工作,他们奉献了青春与热血,沉淀了厚重的“地质文化”,这是地质行业的一种“软实力”、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一批又一批地大青年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攀登他们生命的高峰、人生的高峰。

70年来,地大高唱《勘探队员之歌》,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培养了30万余名毕业生。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报效祖国和人民,成长出众多的科技精英、治国英才、商界骄子、体育健儿,而44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更是杰出的代表。

西甲平台,西甲(中国)将传承“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胸怀大局、初心如磐、艰苦创业、勇攀高峰”的“南迁精神”,“扎根中国、胸怀天下、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攀登精神,唱好新时代《勘探队员之歌》,汇聚成爱国、报国、强国的强大精神力量,努力为建成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而矢志奋斗。

近期,国家组织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突出紧缺战略性资源,加强基础地质工作,加大勘查特别是精查力度,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作用,切实增强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地大将唱好新时代《勘探队员之歌》,奏响“强国有我”的最强音,凝聚起“强我中华”的磅礴力量,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砥砺前行“找宝藏”,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矿产资源保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地大智慧和地大力量。

(长江日报记者陈晓彤 周劼 通讯员魏海勇 王诲)

发布日期:2022-10-13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