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甲平台,西甲(中国)

西甲平台,西甲(中国)(武汉)李四光学院:

【光明日报】推进科教协同育人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发表时间:2023-11-27     点击:次     编辑:孙彦钦

西甲平台,西甲(中国)(武汉)李四光学院自2012年成立以来,将科教协同育人理念融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各方面、全过程,持续深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探索高校和科研院所全链条、融合式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

加强顶层设计

构筑拔尖人才“培养特区”

优化领导机制。西甲平台,西甲(中国)(武汉)高度重视科教协同育人工作,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自成立之日起,学校就不断强化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成立了由校领导和中科院所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配合的,横向跨多部门、纵向跨多层级的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关工作。学校于2022年将李四光学院调整为独立二级机构,并选聘知名地球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树成担任院长,聘任中科院8个研究所所长为荣誉院长。同时,学院成立由校内外知名学者和教学名师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不断增强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合力。

创新培养方式。学院坚持给学生留空间,营造创新环境,厚植成长沃土。学院坚持大类招生,选才鉴才,强化“兴趣”和“使命”双驱动机制,实行动态分流补进,选拔有潜力、有志趣、坐得住“冷板凳”的优秀学生。根据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建设课程,与科研院所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强化数理化基础课程,丰富人文美育教育模式,协同建设了一批具备“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一流课程,打造了强基础、重交叉的“大地学”“新地学”课程体系。学院组织推动编写并遴选优秀教材,开发了一批反映国际学术前沿、国内学术成果的精品教材,不断推动将中科院的前沿科教资源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

夯实条件保障。西甲平台,西甲(中国)(武汉)全面支持学院进行教学和体制机制改革,将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纳入西甲平台,西甲(中国)(武汉)“十四五”规划、“双一流”建设方案和“迈向2030研究型大学建设远景目标纲要”;在全面总结近年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汇聚全校力量,制定李四光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总体建设方案,持续强化制度保障。在学生选拔与培养方案制定、教师选聘、国际交流等方面给予学院充分的自主权和优先权,为学生实习实训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充足的空间,统筹利用各类资源支持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高质量“引进来”

汇聚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引进优质教师资源。学校开设地球科学导论课、前沿课,邀请65位中科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到学院授课,将学科前沿和先进科研成果融入拔尖学生讲堂,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截至目前,中科院科研人员在学院共授课109场,实现讲座制度化、系列化、课程化。学院先后选聘267名中科院优秀科研人员担任拔尖学生、专业导师,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高层次科研人员的学术引领和人生指导作用,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引进丰富科研资源。在推进科教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学校联合培养单位,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科院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研究中心等各类高水平科研平台基地,共建共享“一体化”育人平台,并面向拔尖学生开放,为学生开展科研实习或科研实践提供场所,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团队,根据学生兴趣自主开设选题,开展创新性、探索性实验。

引进“朋辈”教育资源。学院努力为拔尖学生提供更多与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及其他高校优秀学生的交流机会,通过开办暑期学校、组织以“学术·创新·交流·共享”为主题的荣誉学院交流营,为拔尖学生搭建了学习交流、科研训练、实践锻炼及文体活动等的“朋辈”教育平台,让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典型真正走进学生,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感悟榜样力量。

高水平“走出去”

搭建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走进科研院所。学院依托中科院大学生暑期学校和大学生夏令营计划,以“走进科苑”的形式,先后组织1025人次的拔尖学生走进中科院,拓展学生科研兴趣,开阔学术视野。通过与科学家的交流互动,提高拔尖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严谨专业的科学态度。邀请科研院所各领域的研究骨干向拔尖学生详细介绍各研究室、课题组概况及研究领域,分享前沿的科技成果和科学问题。通过实地参观,带领拔尖学生走进实验室、研究室、博物馆、学生宿舍、食堂、文体室等,激发拔尖学生的学术志趣和创新潜力,效果良好。目前,学院共培养8届、480余名毕业生,80%的学生进入中科院、国内外知名大学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学位;部分学生已在《Nature》(《自然》)等世界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加强科研训练。学院统筹利用校内外的科研资源,强化科研育人,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跟随中科院双选导师申报创新实验训练课题,同步提升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10年来,拔尖学生已参与近百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自主创新训练项目立项,获得经费资助220余万元。学院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校内外高水平大学生科技竞赛,目前,共有127人次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等赛事中获得佳绩。

深化国际培养。学院高度重视国际化办学水平和质量,积极组织学生走向国际舞台,厚植家国情怀,拓展国际视野,全面提升拔尖学生胜任能力。依托学校“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平台和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等,汇聚全球优质地球科学教育资源,不断推进与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支持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院不断为拔尖学生创造学习条件,实地调研学习南亚造山带、欧洲阿尔卑斯、美国西岸造山带等海外经典地质教学路线,通过研修实习、短期考察等方式,鼓励更多拔尖学生走出去,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的学生开展深入交流,以情感交流促进学习合作、增进不同文化间的融合和理解。

投身社会实践。学院秉持学校实践育人的传统,支持拔尖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组建李四光宣讲团,抓住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李四光先生诞辰等重要时间节点和契机,在校内外积极设置李四光纪念展和地球科学知识展,讲述李四光和地球科学的故事,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依托学科优势和特色,以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为出发点,每年组建10余支由专业教师带队的踏寻生态文明路主题社会实践队和“千名学子寻梦行”社会调查团队,成绩显著。先后有500余名学生深入工厂企业、田间地头、社区街道开展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努力做到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学院“溯源团队”获得社会实践“全国重点团队”称号。

面向未来,西甲平台,西甲(中国)(武汉)李四光学院将进一步健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奋力将学院打造成为西甲平台,西甲(中国)(武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为地球科学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贡献“地大”智慧、“地大”方案和“地大”力量。(单华生 李鹏飞 李若萌)

链接:推进科教协同育人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光明日报-光明网 (gmw.cn)

(原载《光明日报》2023年11月27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