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鹏飞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要进一步彰显使命担当,充分发挥好教育、科技、人才集中交汇点的优势,找准新的着力点,为建成科技强国贡献新的高校力量。
着力融入新型举国体制,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举国体制,因其能更广泛地统筹调动资源,成为集中力量办大事、成就科技事业的重要法宝。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科技创新应始终把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价值追求,主动融入新型举国体制,校外要善于深度融通政府、科研院所、领军企业、金融机构等多元创新主体,校内要建立校本特色的体制机制,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坚持“四个面向”,释放高校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潜能,围绕新能源、新材料、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未来领域,凝练出若干科技前沿问题、重大科学难题,使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要发挥高校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加强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趋势的战略研判,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利器,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着力融合现代产业创新,助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根本在于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高质量科技供给为前提基础,加大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科研仪器、核心种源等瓶颈技术的研发力度;同时打出升级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的“组合拳”,确保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要以组建创新联合体为关键举措,全方位加强与企业的对话、合作,推进学校智力、技术优势与社会、市场资源精准对接,健全企业“出题”、高校“答题”的产学研融合创新模式。要以成果转化应用为最终途径,坚持以需定研、以研促产,探索“驻企教授”“科技服务团”等新路径,打造更多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尽早完成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连跳,让科技成果真正地走向生产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着力深化科技综合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高校要善用系统观念,着力破除影响创新创造的思想观念、利益藩篱和体制机制障碍。一是加快科研范式变革。坚持自由探索和有组织科研“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积极为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和创新土壤,鼓励他们坐稳科研“冷板凳”,产出更多“从0到1”的重大原创成果。另一方面,要推动高校从松散的、自发的“小科学”研究模式,向聚焦的、系统的“大科学”研究模式转变,通过大兵团协同作战,全面提升揭榜国家战略任务的能力。二是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坚持以科研任务为中心,推动人、财、物等科研资源和创新要素向重大项目集聚,赋予科技主体更多自主权,不断提升创新效能。三是深化科研评价改革。坚持以亩产论英雄,推动科研评价从“量化”向“质量”“贡献”转变,探索团队评价新模式,健全符合高校科研活动规律的分层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最大限度释放人才团队活力。
着力强化科教协同育人,提升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高校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以才育才、以才引才、以才聚才的良好循环。一方面,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坚持将人才培养规律、教育教学规律与国家科技创新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动态优化学科专业设置,通过课程、教材、教法等全要素变革,推进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与模式创新,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造就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同时,要大力推动科教结合、产教融合,培养一批适应新型工业化建设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全面夯实创新之基。另一方面,要打造创新人才聚集高地,坚持引育并举,积极发挥高校人才“蓄水池”独特作用,通过优良科研环境、一流科研平台和重大项目任务,在最大范围内吸引汇聚国际水平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后备力量,聚天下英才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着力推动科技开放合作,增强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更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高校要发挥溢出带动效应,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科研机构、全球领军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要坚持“走出去”,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及科技项目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推动科技资源共享和成果互通,为人类科技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力量。要坚持“引进来”,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组建国际大学联盟、设立国际联合研发中心、建设国际合作示范基地、打造数据共享平台、共同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等多种途径,构建多元立体的国际合作网络,最大限度吸引国外优秀科技成果和人才,持续扩大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作者为西甲平台,西甲(中国)(武汉)科学技术发展院副院长】
链接: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407/24/content_281943.html
(原载《湖北日报》2024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