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甲平台,西甲(中国)

【七秩荣光 谱写华章】地球科学学院:奋楫建设一流研究型学院


编者按: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西甲平台,西甲(中国)也将迎来七十华诞。建校以来,地大人不忘立德树人的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秉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各个方面,不断取得新成就。为了全面展示学校办学风采,校园媒体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以此鼓励全体地大人在未来的征程中续写新辉煌。

地大新闻网讯 七秩峥嵘创一流,实干笃行勇担当。地球科学学院前身是北京地质学院在1952年11月成立的矿产地质及勘探系。1995年,原地质系、地球化学系、地质力学教研室等合并组建地球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地学院”)。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如袁复礼、张席禔、王炳璋教授,冯景兰、尹赞勋、王嘉荫、张炳熹、王鸿祯、杨遵仪、袁见齐、池际尚、郝诒纯、马杏垣、刘宝珺、丁国瑜、杨起、赵鹏大、殷鸿福、於崇文、张本仁、金振民、莫宣学、高山、谢树成等院士在此任教,为地学院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

经过70年的办学积淀与传承,地学院已经成为国内地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高地。经过不断凝练、发展和优化,学院现设有地球物质科学系、地球化学系、地球生物学系、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系、地球表层系统科学系,以及行星科学研究所、全球大地构造中心、固体地球科学大数据研究中心和实验教学中心等教学和研究单位。当前,地学院在办学中追求卓越,为探求地球与行星科学奥秘,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一流研究型学院。

殷鸿福院士

金振民院士

谢树成院士

党建引领,护航学院健康发展


党建引领促发展,凝心聚力谱新篇。地学院在党的建设方面,按照党委“五个到位”、党支部“七个有力”建设标准,着力打造党建标杆。学院党委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双融双促,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环境。2014年以来,学院先后推进湖北省试点学院改革和学校深化改革,高质量党建护航学院高质量发展。

地学院党委于2006年、2016年被评为“湖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11年被湖北省委高校工委评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地球化学系党支部2021年被评为“湖北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地质学国家基地班本科生党支部2019年被评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010141团支部、010171团支部分别于2017年和2021年被评为“全国活力团支部”。

地球科学学院党委获评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地质学国家基地班本科生党支部

实力雄厚,彰显地球科学一流


奋楫争先,逐梦一流。地学院是国家地质学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是教育部“985”优势学科平台、“211”工程重点学科所在地。2017年地质学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21年进入第二轮建设名单。地球科学ESI全球机构排名在前1‰。

学院拥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地质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地质学一级学科在2009、2012、2017年教育部高校学科评估中均排名全国第一,2017年获评“A+”学科。学院现设有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年、2015年、2020年连续三届获评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十三五”期间,地学院主要创新指标持续上升,学科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新增国家创新群体1个、“111”创新引智基地(2.0)2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个,以第一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6项。2人分别获全国创新争先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地质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连续三次获得“全国优秀”

目前,学院建有“壳幔交换动力学”“重大地质突变期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地球生物学”3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2个高等学校创新引智基地(“111”),主体支撑建设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流域关键带演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共建教育部长江三峡地质灾害研究中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有北戴河、周口店、秭归三大野外地质实践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金课7门,国家精品课11门,设置和执行国际和国内野外地质联合考察路线8条,出版国家规划教材10本,获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2021)。

获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

名师云集,培养一流地学人才


地学院师资力量雄厚。通过引培并举,学院建设了一支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的一流师资队伍。地质学“一流学科”首轮周期建设实现了国家高层次人才倍增,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和国家级教学团队的持续突破,师资队伍持续优化。现有教职员工149人,其中教授59人,副教授45人,博士生指导教师59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其它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2人次。

地学院坚持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生命线,秉承“强基务本,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以一流团队、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材建设为核心,强化实践教学特色,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推进科教融合,实施“一制三化”拔尖人才培养,搭建“大平台”的教学资源体系,人才培养成效卓越。

建校70年以来,地学院共培养了1万多名毕业生,如“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等25位两院院士。地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700余人、硕士研究生700余人、博士研究生300余人。目前,本科生按大类招生,宽口径培养,设有地质学(国家理科基地班)、地质学(国家拔尖计划)、地质学、地球化学4个本科专业(方向)。建有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地质学、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硕士点。地质学和地球化学专业先后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地质学入选国家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3个和优秀教学团队1个。2000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7项(含参与2项),拥有国家名师1人、湖北省名师3人。

地学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情况

(2000年以来)

获奖成果名称

完成单位及获奖人

等级

授予单位

获奖时间

秭归地球科学科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综合改革

赖旭龙、喻建新、张先进、冯庆来、彭松柏等

二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8

地质学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

杨坤光、龚一鸣、桑隆康、曾佐勋、赵珊茸、张宏飞、袁晏明、喻建新、王家生、尹翠芬、王德珲

二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4

周口店实践教学基地野外地学实验室开放建设及辐射功能研究

赵温霞、章泽军、曾广策、李方林、李昌年

二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5

地学类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和途径

欧阳建平(3)、杜远生(4)等

二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5

创新型地质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李昌年(2)等

二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5

国家理科基地地质学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李昌年、杜远生、欧阳建平、金振民、刘世勇

二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1

《地球科学导论》

刘本培等

二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2

矿物岩石学国家教学团队(2010年获批)

地球化学国家教学团队(2009年获批)

地史古生物学国家教学团队(2008年获批)

“地质学” 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18年获批)

创新发展,不断追求卓越

地学院依托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三个国家创新群体、两个创新引智基地,瞄准学科前沿重大和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的协同创新,推动地球科学原始创新,打造地学科学研究高地。

引领地球生物学发展。依托古生物学、沉积学、水文地质学与环境地球化学的传统优势,围绕重大地质突变期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过程和驱动机制这一核心科学问题,通过技术方法创新、跨学科人才引进、团队协同攻关,揭示了重大生命进化和转折事件的幕式过程及其与极端环境事件的协同演变关系,发展了地球生物学的核心—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理论,实现了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这两大一级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了地球生物学这一新兴学科体系,实现了从古生物学到地球生物学的跨越式发展。

巩固和发展地球物质科学与大陆动力学的研究优势。依托岩石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圈地球化学的传统优势,通过创新微区分析技术与高温高压仪器研制,开展深部地球物质多学科交叉研究,发现了全球最古老深部地壳岩石包体,明确了中国中部大陆的古老基底属性,约束了克拉通大陆地壳起源、增生和再造过程机制;重建了中央造山带从洋壳俯冲增生到陆陆碰撞的复杂拼合历史,厘定了造山带地壳垂向和侧向增生过程,为全球碰撞型造山带地壳生长和演化研究提供了经典范例。

发挥学科优势,服务科技经济发展。牵头“地学长江计划”,服务长江经济带;坚持行星科学研究,融入国家“嫦娥工程”;参与国家基础地质调查,促进行业科技创新。

2000年以来学院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6项(含参与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参与)。在《Nature》和《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7篇。


地学院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情况

(2000年以来)

获奖成果名称

获奖人员

等级

奖项

获奖时间

备注

显生宙最大生物灭绝及其后生物复苏的过程与环境致因

谢树成、赖旭龙、宋海军、孙亚东、罗根明

二等

国家自然科学奖

2016


华北及邻区深部岩石圈的减薄与增生

郑建平等

二等

国家自然科学奖

2011

参与

环境与生命协调演化中的生物地质学研究

殷鸿福、谢树成、杨逢清、童金南、王永标

二等

国家自然科学奖

2008


华北克拉通及其邻区壳幔交换动力学研究

高山、金振民、章军锋、刘勇胜、张宏飞

二等

国家自然科学奖

2007


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限层型研究

殷鸿福、杨遵仪、张克信、童金南等

二等

国家自然科学奖

2002


中国西南特提斯造山带构造与新生代碰撞变形研究

刘本培等

二等

国家自然科学奖

2001

参与

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

张克信等

特等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2011

参与

中国大陆科学深钻的科技集成与创新

金振民等

二等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2008

参与

地学院瞄准世界一流,坚持地学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战略,十分重视并积极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所大学建立学术交流关系,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等签订了学生联合培养协议,开展实质性教学与科研合作,每年联合发表100多篇高水平论文。6人次任职国际学术组织,19人次任职《EPSL》、《GCA》等国际重要期刊。随着2012年学校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的成立和国际化专项经费的设立,学院国际化办学的深度和广度进入了新发展阶段。

面向未来,地学院将继续强化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持续发力,在新的发展征程上谱写新的辉煌篇章。

学生在贝加尔湖参加野外地质实习

发表时间:2022-09-16点击:编辑: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