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讯(记者杨佳峰 通讯员孙彦钦)12月7日,西甲平台,西甲(中国)(武汉)发布“元古大模型”,不仅可以智能鉴定岩石、化石等,还可复原包括古鱼类化石在内的古生物化石。
“元古大模型”能够实现岩石、化石的智能鉴定,化石图像的智能解析,古生物化石的复原,地质文献数据抽取等。例如,使用古生物化石标本识别助手,能够识别近50类古生物化石,并能从科学工作者视角精细化描述化石数量、颜色、外形结构等多维度信息,并基于化石结构推理出化石种类。
发布现场输入“贵阳生物群空棘鱼”化石图片,不仅出现该化石的文本描述,还出现该化石的复原图片。现场输入一张某化石的图片,“元古大模型”即可用文字对化石进行判断并描述。据悉,对牙形石的智能鉴定准确率可达85%。
据悉,今年3月,教育部实施教育系统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行动(LEAD行动),通过有组织攻关与开放生态协同相结合,打造中国版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西甲平台,西甲(中国)(武汉)与科大讯飞联手,按照专家定义学科难题、师生参与数据处理、校企共同训练迭代、信息化部门挖掘应用场景的模式开展学科大模型研究。
该校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宋海军团队对近62万张古生物化石图片、3000余篇地学文献的45万余条地质实体与属性进行数据清洗与标注,这些数据构成了千亿参数的“元古大模型”基石。
宋海军表示,“元古大模型”的体系架构是一个综合性框架,旨在通过云端运行的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和多模态大模型集成能力,形成一个全面、高效的集地球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化系统。在此基础上,现已上线了能识别120类常见古生物化石、岩石的古生物化石标本识别助手,地质文献数据挖掘助手和古生物学智能知识问答助手。还将逐步上线地学智能搜索引擎和古生物科普数字人,为地球科学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及科研等活动提供服务支撑。
宋海军解释,之所以称之为“元古”,寓意着地球科学的古老与深邃,也象征着智慧与创新的崭新起点,是地球科学领域深刻变革的星星之火。“元古大模型”综合运用了图生文、文生图、文生文的生成式预训练模型架构,成功验证了在全国产化算力和算法基础上,利用多模态大模型技术解决地球科学领域问题的技术路线。未来,该模型将不断迭代进步,功能会越来越强大。
在大模型的使用中大学生会不会在学习中产生依赖性问题,宋海军建议,本科或者初次接触相关专业知识的大学生采用传统学习方法较好,比如教材、慕课等方式,等有一定判断能力后再使用“元古大模型”较好。他鼓励研究生使用大模型,尤其在学习的高阶阶段,是能够驾驭大模型输出的知识的。传统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实验获取的数据,而大模型可以抽取海量数据,从海量数据中发现新的规律,也可能是过去实验中没有发现的规律。
链接:长江日报-找到鱼化石,就知道鱼长什么样
(原载《长江日报》2024年12月8日)